河南省驻马店财经学校走近大国工匠|周建民:为导弹制造标准的人
- 2025-07-20
项目名称: 走近大国工匠周建民:为导弹制造标准的人
招标公司: 河南省驻马店财经学校
项目地区:河南 驻马店
走近大国工匠 周建民:为导弹制造标准的人
发布时间:2025-07-20 作者:王菲 来源:《时事报告》增刊——《大国工匠》 点击数: 0 次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周建民的故事。
他有一双精准之手,凭借多年练就的力度感和稳定度,手工研磨出微米级精度的专用量具;他有一双神奇之手,巧思钻研练就一身功夫,完成小改革、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他有一双无私之手,一人一册培养后辈新人,指导培训职工2万余名。他就是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的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十四分厂量具钳工、首席技师周建民。
苦心孤诣,催生军工行业的“周建民操作法”
周建民出生在军工家庭,小时候就迷恋机械,当一名好工人一直是他的梦想。1982年,周建民从长治技工学校毕业,进入企业成为一名工人。作为全校第一名,周建民有一个“特权”,可以优先选择在哪个车间工作,学习哪个工种。“当时我想都没想就选了工模具车间,因为这个车间工人的技术水平是全厂公认最高的。”周建民说。
在周建民的工作室门口,放着一套导弹全形量规,用来在导弹总装完成后,检测其外形各段同轴度要求是否达标。这个量具的精度要求极高,它的各内套的偏移量要求仅为一张A4纸厚度的1/7。
然而,这套全形规的制作过程却一波三折。工厂的设备小,无法加工大型量规;外包加工有技术要求,进度也慢。“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干了。”周建民和工友一次次下到零下40摄氏度的冷库里,摸索不同锥度、不同壁厚材料的内缩规律,最终采用“冷热配合法”研制成功,漂亮地完成了对自己精湛技艺的一次“检阅”,周建民也被称为“为导弹制造标准的人”。
周建民在工作中 来源: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他先后总结提炼出“冷热配合法”“三要诀加工法”“基准转换法”“油膜柔性芯轴法”“半球加工法”等三四十种独特高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命名为“周建民操作法”。
较劲毫厘,打造中国兵器的“周氏精度”
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如今,高精密的数控车床越来越先进,在“制造”向“智造”的转换过程中,手工的意义愈加凸显。很多量具部件较薄,数控切削容易导致变形,而手工操作有克服变形的最大优势。
周建民制作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精度要求极高,基本上都在微米级。量规不精准,便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做量具比绣花还细,我的工作就是跟毫厘较劲。”周建民说,“这对手的力度感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稍不留意就会导致量具变形报废。”凭着多年勤学苦钻,周建民练就了一手绝活:全凭手感,纯手工可进行微米级按压研磨。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让他创造了精度达到头发丝1/60的“周氏精度”。
“老兵工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如今,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更要做精做细。”这是周建民常说的一句话。从业40多年来,周建民研制了1.6万余件专用量具,无一发生质量事故。
周建民还先后承担和参与完成了15万余项急难任务,解决国家重点项目量具“卡脖子”难题50余项,创新成果达1000项,累计创造价值达3000多万元,创造了山西省同行业多个“第一”。他主持的“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可将专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
带徒传技,赓续精益求精的师匠之风
为了把手艺传承下去,近几年,周建民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助力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周建民(右二)在向徒弟传授技艺 来源: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多年来,周建民深入军工企业,指导培训职工,培养出70余名高级技师、5名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100余名技能骨干和13名高级工程师。他还牵头创建了“项目+团队”“师徒工时捆绑机制”以及“一人一册一方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今,周建民不断整理完善自己的操作方法,讲课的课件从十几页变成几百页。
周建民说:“我研究出来方法,再教会别的工人,这个过程是双向互助的。我教会他们,他们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我的压力,我可以腾出手来研究下一个难题。”
每一位徒弟跟周建民上的第一课,都是学习老一辈兵工人的工匠精神。“我希望后辈们能认真学习老一辈工匠们的手艺绝活,体会他们的工匠精神,沉下心学习专业知识,储备技能力量,练就绝活,为技能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周建民说。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王菲)